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14 10:51:59
十一、针孔与橘釉
针孔是指制品釉面呈现的小孔,又称棕眼、猪毛孔。针孔是陶瓷制品最常见、最主要的缺陷之一。若釉机密集针孔群,使釉面缺乏光泽,外观呈橘子皮状,则称之为橘釉。
1、坯料方面
①原料中有机物、碳素、碳酸盐、硫酸盐、氧化铁等杂质含量过多;坯料中高可塑性粘土用量多,坯料灼减量大,烧成时排出气体多;坯体透气性差;化妆土厚度不当等。
②可塑泥料颗粒过粗或含水率过高;陈腐时间短,捏练不充分;真空练泥机真空度不足,未充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坯料混有油污等。
③注浆用的泥浆存放过久或存放处温度太高,泥浆中有机物发酵;泥浆未进行真空脱泡,搅拌不均匀或太剧烈使泥浆夹带空气泡;泥浆泵使用不当,漏入空气;电解质选择及用量不当;泥浆密度过大,流动性小;注浆速度过快,窝藏在泥浆中的空气泡不易排除而带入坯体。
2、釉料方面
①釉料始熔温度低,高温粘度大,流动性小,熔融釉不能均匀布满胎体表面;表面张力过小,使峦面小气泡破裂时所形成的针孔难以弥合。
②釉料颗粒过粗;存放时间过长,釉浆中有机物腐烂发酵。
③釉浆过浓或过稀,水分不均匀。
3、成形、施釉方面
①注浆成形时,石膏模过干、过热。
②施釉时,坯体过干、过热,水分不均匀;坯体有浮灰、油污,未清除干净;坯体修整不善,表面不平。
③第一次施釉与第二次施釉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坯体较疏松且施釉前坯体太湿,施釉过薄;素烧坯气孔率过高,施釉过薄,釉被坯体所吸收。
④施釉时间过长,生坯长时间接触釉浆,吸水过多,在釉层鼓起小泡。釉层过厚,不仅产生釉裂,也易产生闭口气孔而引起针孔。
4、烧成方面
①坯体入窑水分过高;燃料含硫量高;窑内温差大。
②烧成时氧化不足,有机物、碳素、碳酸盐、硫酸盐尚未充分分解而釉已玻化,气孔封闭在釉内,逸出时冲破已玻化的釉面易形成针孔。
③釉熔融温度过高而烧成温度低,升温过急,高温保温时间短,釉熔化不良,逸出气体的痕迹未被釉液填充。
④窑内通风不良,水蒸气过多;还原气氛过浓,还原时间过长,游离碳素沉积在釉面上,燃烧后残留针孔。
⑤烧成温度过高,釉液化时升温过快,釉面发生“沸腾”形成橘釉;烧成后在高温冷却阶段冷却速度过慢,釉面析晶、失透无光。
十二、釉缕釉缕是指釉熔化后流聚成的缕状物。
①坯体造型与修整不良,施釉时多余的釉浆得不到均匀流淌。
②釉料调配不良,高温粘度过低,釉发生过熔;或烧成温度低,釉的熔融状态不佳。
③釉浆密度与施釉操作不当。
十三、缺釉缺釉是指制品表面脱釉,包括压釉和滚(缩)釉。
1、压釉压釉即坯体接头凹下处细条状缺釉。
①粘接泥配方不当,其耐火度过高;施外釉之前,嘴、耳、把等附件与坯身的接头处已经开裂。
②嘴、耳、把等附件与坯身的含水率不一致;附件与坯身接头处的形状不相吻合;粘接操作不当,接头处缺少粘接泥浆或接头周围粘接泥浆压喷不均匀、敷泥施加不均匀,均会使接头处产生较大的应力以致引起压釉。
③施釉前,坯体接头处的棱角部位未抹水或抹水不均匀;釉料过细;釉浆过稠;施釉后釉头未清除干净,造成局部积釉过厚。
④烧成温度过低,釉熔化不好。
2、滚(缩)釉滚(缩)釉即釉面边缘滚缩形成中间缺釉。
①施釉前,未清除干净坯体上的坯粉、灰尘、油渍、落蜡等,使坯与化妆土、釉结合不良;素烧温度过高或过低;素烧坯表面过于光滑,或表面有下凹和凸起之处。
②坯釉配方不相适应,釉润湿性能差,高温粘度和表面张力过大;釉料中ZnO未煅烧且用量大;釉浆在坯体上的附着力差;坯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坯釉在干燥和烧成当中有较大收缩差,导致釉层开裂甚至剥离,减弱了坯釉结合性。
③釉料过细;釉浆过稠;施釉过厚;浸釉操作不当。釉浆未均匀布满坯体的全部,或局部积釉引起缩釉;施釉后各工序操作不慎,坯体受碰撞、摩擦、振动,造成釉层局部脱落。
④坯体入窑水分过高,烧成时窑内水蒸气太多,使坯峦分离,釉层剥离而造成缺釉;大件坯体瓷化不均匀也可能出现剥釉。
上一篇:分墙地砖缺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