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17 15:03:00
7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三班镇蔡径村洞上陶艺村的晓德陶艺坊,首先入目的是壁橱上摆放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茶壶、茶杯,这些作品都是经过柴烧而成。最让人惊奇的,则是茶几上摆放着的几个小迷壶。这几个迷壶,大的只有大拇指般大小,而最小的,壶身高仅1厘米。
这些小陶瓷均出自晓德陶艺坊的主人李德鹏之手。然而,出乎人意料的是,用手拉坯创作出迷壶的李德鹏仅有两三年的拉坯作瓷经验。
李德鹏用修坯刀修正壶身
17岁初中刚毕业,李德鹏就到同学家办的瓷厂,成为一名雕塑学徒,“那时候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就想着先学门手艺也好。”李德鹏说。那时候,公司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他就做什么,基本没有自己的创意,这样的工作显得有点枯燥。20岁时,李德鹏就转行当起了铲车司机,中断了与陶瓷这一行业的牵连。直至3年前,李德鹏才重新“玩”起泥巴。用李德鹏的话讲,“就是与土有缘,兜兜转转又回来玩泥了。”
重拾旧业,李德鹏主要创作一些日用茶具和茶壶,自行销售,但由于竞争激烈,他所创作的产品销量也就一般。
“去年底,有人告诉我,让我做别人没做过的,往小的做,试下做小迷壶。”李德鹏边创作边陈述。抱着尝试的心态,今年初,李德鹏试着用手拉坯制作小迷壶。一直以来,李德鹏创作的都是个头相对较大的茶壶、茶杯等,费了几天时间,尝试了很多次,才摸清些制作迷壶的门道。
做这种迷壶,得经过拉坯、修坯、接坯、整理晾干、入窑烧制五道工序,看似简单,真正动手才知道其中的不易。每把迷壶的盖子、壶身、壶嘴、把手部分都要先经过拉坯成型后,再每部分修坯、接坯组成完整的迷壶,特别是盖子,要修到能和壶口一一吻合才行。“最难的也是修坯,太小,不好拿捏,而且干的很快,稍微不慎就坏了。”李德鹏说。
第一次尝试,李德鹏拉成功了7个五角硬币大小的迷壶,但最后烧制成功的也就2个。“做这种小陶瓷,很讲究心态,要心平气和才能做得好。”李德鹏说。
3个小壶可放在一元的硬币上把玩
尽管首次创作成功率不高,但来此的客户和朋友见到这些小迷壶,无不爱不释手,这让李德鹏更有信心,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创作。经过多次尝试、改进,现在李德鹏创作的迷壶成功率越来越高,个头也越来越小,一枚一元硬币能放置3个迷壶。
“这些成品还不够精致、圆润,而且功能单一,目前只能当摆件。”李德鹏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是非常满意。他说,接下去,他会尝试把小迷壶做得更精致、细腻。除此之外,他还想把迷壶与香道结合,发挥迷壶更多的价值,达到“一壶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