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23 10:42:00
德化瓷,冰雪洁白,如脂似玉。
德化窑,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与景德镇、醴陵并称中国三大瓷都。宋代以来,德化瓷器畅销海外,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
位于德化县蔡径村的月记窑,是一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代窑炉,至今仍在使用。每月这里会进行一次开炉烧窑,每次可烧制瓷器上万件。无论是朴素的茶壶,还是新锐艺术家的陶瓷作品,都在这座积淀着厚重历史的窑炉里,接受着同样的历练和熏陶。
制瓷艺人陈添贵向月记窑中放置待烧陶坯。姜克红摄
制瓷艺人在月记窑附近整理制坯模具。姜克红摄
不过,传统的烧制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柴火。以月记窑为例,一次烧制时间需要两三天,烧掉五吨木材。
一名工人在月记窑边整理烧窑用的柴火。 姜克红摄
提到这个问题,高级工艺美术师、曾经担任过德化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深有感触。他介绍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化县基本还是用传统方法烧窑,大量山林被砍伐,于是他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希望推动德化实现以电代柴烧制陶瓷。1981年,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
尽管电热窑炉的试验和推广都遇到了不少阻力,但是这一方式还是很快得到了普及。目前,全县70%的陶瓷企业实现了以电烧瓷,其他也基本用油、气等能源,而柴烧现在已经算是一种缅怀历史的点缀。如今,拥有两千多家陶瓷企业的德化,县城里几乎看不到烟囱,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
在德化顺美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陶坯进入电烧隧道窑进行烧制。姜克红摄
邱双炯接受记者采访。姜克红摄
邱双炯自幼学瓷,退休后更是全情投入。精美绝伦的薄胎彩色瓷塑,以及高度超过两米的大型白瓷塑像,都是他对德化瓷工艺的重大创新。今年已是87岁高龄的邱双炯,还在研究如何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陶瓷制作中。
正是邱双炯这样的陶瓷人,顺应时代,不断创新,才有了瓷都德化今日的辉煌。
邱双炯创作的薄胎彩色瓷塑作品。 姜克红摄
邱双炯创作的大型白瓷塑像作品。 张传奇摄
32年前,顺美集团成立,从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陶瓷行业巨头。
历史上,德化就以出口西洋工艺瓷闻名;而今天,外销瓷又有了新的定义。在顺美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可以看到小黄人、蜘蛛侠、米老鼠等造型的陶瓷产品,十分惹眼。顺美的客户包括迪士尼、环球影业、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他们还有一支专业的设计队伍,时刻捕捉国际潮流元素,开发相应的陶瓷产品。
除此之外,顺美还建立了一个两万平米的陶瓷文化生活馆以及馆藏丰富的陶瓷博物馆,充分展示德化瓷的文化内涵。
顺美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小黄人造型陶瓷杯。 张传奇摄
顺美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蜘蛛侠造型陶瓷杯。 张传奇摄
德化顺美陶瓷有限公司工人在搬运上色后的陶坯。 姜克红 摄
德化顺美陶瓷有限公司工人在为陶瓷上釉。姜克红 摄
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内的展品。 姜克红摄
顺美海丝陶瓷历史博物馆内的藏品。 张传奇摄
德化是瓷都,全县31万人口,将近一半从事陶瓷相关产业。目前,德化有陶瓷公司2600多家,年产值230亿,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出口生产基地。
这里的陶瓷,在饱经风霜的古窑里,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在陶艺师的手里,在熙熙攘攘的陶瓷街上,也在每一个德化人的心中。有传承,有创新,德化的窑火,将生生不息。(文字:张传奇 摄影:姜克红、张传奇)
德化县城人行道上的碎瓷片装饰。 张传奇摄
在德化一家陶瓷企业,参观者在拍摄白瓷人物塑像。姜克红摄
德化陶瓷街上一家陶瓷工艺品店工作人员在擦拭瓷器上的灰尘。张传奇摄
在德化陶瓷街上拍摄的一只瓷杯。 张传奇摄
上一篇:窑火不息 培育陶瓷接班人
下一篇:【盘州发布】走进瓷都看瓷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