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美院陶瓷系微信平台 发布时间:2016-09-08 14:46:00
——清华美院陶瓷系师生德化创作记
白色的瓷——赴福建德化陶瓷创作支队
辅导老师:尹航 辅导员:张钰稳队长:马瑜蔚 队员:余梦彤 丘广宁 高岑 吴静怡 吴燕妮 顾媛 邹英博 胡慧玲 张喻欣 李梦怡
从北京到福建1998000m 只为陶瓷
实践前
在东南沿海的一个山窝窝里,有个叫“德化”的民窑,它既没有朝廷的恩宠,也没有模仿名窑的“学历”,硬是靠着自己产品器型的美感及胎体、釉色卓然超群的品质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刮目相看。
最开始接触德化陶瓷还是在进入陶瓷专业学习过后,虽然德化与景德镇同为三大古瓷都,知名度却远远不及景德镇。在画册上欣赏着德化陶瓷,以陶瓷之脆性,表现衣褶之柔软;以陶瓷之生冷,表现肌肤之温润,德化白瓷堪称一绝。喜欢,被吸引了,就想去看看。兴致勃勃地问周围的同学,去德化吗?
去!赴一场与陶瓷的盛夏之约。
对于陶瓷,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多不愿投身这一学习周期长、见效慢的传统行业,怀着一丢丢自私的欣喜把喜爱的德化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也来喜欢这陶瓷,就是实践的初衷了。
德化陶瓷烧成温度1300℃以上烧结瓷胎铁含量少于1%
烧成温度高,铁含量低,烧后白度高,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这就是德化白瓷。
怎样发挥专业优势,要是在德化是旅游团似的走马观花,不如空调房里看陶瓷书,更为清凉和惬意。
向系里的老师请教,向学长学姐们取经,照片,报告,纪录片的展示,都顶不过一件实物的现场展示,要是重复德化几百年来的工艺也是无意义的,我们去往德化不能带动德化陶瓷产业的改革,也不能带动德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有的只是在学院学习的美学知识,如同传教士一般去到德化,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思想,队员讨论决定在德化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记录德化瓷器的陶瓷历史、工艺、传承与当代发展,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设计进行陶瓷艺术的创作,希望这将是一个让我们自己和陶瓷产区共同进步的有益实践。
实践计划得到了美术学院陶瓷系的支持,由陶瓷系教师尹航带领,辅导员张钰稳指导,联系了德化工作室,计划了15天的实践行程,从前期的德化资料的收集,到设计小稿的初步描绘,大家带着一股创作的热情踏上了去往德化的路程。
从北京到德化没有直达车,可以选择先前往厦门或者泉州,再乘坐2-3个小时的大巴到达德化。 我们选择在厦门集合,从厦门集美汽车站乘坐大巴2个半小时到德化,从海滨城市翻山越岭,等待我们的是一片让我们惊喜的蓝天白云。
这是一个安静的小城
你可以从偏远的住宿区慢悠悠地走到市中心
可以吃到10元4斤的桃子和4块一碗的拌面还带汤
可以跟卖水果的阿姨5毛钱买一个红色李子吃
可以在每天往返的小路上发现前几天掉落的笔
运气好一点还能遇到一次独特的丧葬表演
队员余梦彤摄于德化
陶瓷博物馆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坐落山腰,俯瞰千万德化人家,纪录漫漫百年德化瓷史。馆前广场上矗立的巨型何朝宗塑像身姿昂扬、白须冉冉,其中藏着德化制瓷人的骄傲。
德化窑位于福建“闽中屋脊”戴云山麓,四面环山,一条大樟溪从门前流过。乍看起来似乎谈不上有什么特殊优势,相反,除了有窑场必备的燃料、瓷土以及用于运输的小溪外,德化处于群山包围之中,碍于古时的交通条件,通行十分不便。德化附近的瓷土含二氧化硅73.01%,三氧化二铝13.65%,这种比例使瓷土熔度达不到1780℃,很难烧造高档瓷器。并且,土中含少量钾、钠、钙的氢氧化物,这样虽使得瓷器在1200℃即可烧成,但缺点是瓷胎易变形,不适合烧制薄而大的物件。
德化窑的成长面临种种困难,但是德化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化劣势为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瓷胎易变形,就不做易形变的大件器皿。德化人发现,他们的瓷土白度非比寻常,能够烧造别具一格的美妙白瓷,于是德化人主攻白瓷,愈炼愈精,成就了世界闻名的“中国白”。
当地信奉佛道的浓郁风气催生了大量菩萨、神仙造像的诞生。宗教文化土壤孕育和雕刻艺术气氛的熏陶造就了德化一批精于雕刻的陶工。他们的介入,使得德化窑的瓷塑制作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月记窑
中国的三大瓷都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
看惯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冷艳,德化窑象牙般高雅温馨的白瓷让人耳目一新,获得好评如潮。得益于德化人对传统龙窑的改造,通过控制窑内的氧化气氛,烧出的釉色偏暖白。根据釉土成分及炉温的不同,釉色有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乳白、鹅绒白、孩儿红等多个品种。德化瓷透光度较高,迎光隔瓷可见指影;瓷胎骨坚实、釉水莹厚,光色如绢、柔润滑腻。
从西周至今的2000多年的时间里,德化的窑火从未间断。迄今为止德化境内发现的历代古窑址多达200多处,大部分是南方盛行的“龙窑”,剩下3个窑口如今仍然在烧造,其中就有这400年窑火不息的月记窑。
和古时一样,这些终日与瓷器为伴的工匠们传承着他们祖辈流传下来的作瓷技巧。
时间在他们的身上仿佛过得非常慢。
大师工作室
德化陶瓷现代发展的方式是以大师工作室为中心。
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工艺美术大师们不胜枚举。和工艺美术大师们交流,互相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就如同《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修复专家们,大师们不仅有高超的技艺,他们还温暖而谦逊,拥有向上的热情让人感受到了德化陶瓷饱含着的旺盛生命力,像小半月完成水浒108将雕塑的创作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参观工作室
德化雕塑如果把德化全全归到陶瓷,是不是太过霸道和自私了,毕竟陶瓷还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材料而存在着。
在德化的15天,除了我们还遇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燕山大学等的师生来德化考察学习,他们有的是学陶瓷的,有的是学雕塑的。
不同于西方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的美的探求,德化的雕塑大部分是与佛教文化一脉相承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文化支撑,让德化陶瓷如今仍然有蓬勃生机。
吸引我们前往德化的,还有德化雕塑的装饰技巧。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先去觅得德化小工具,从小稿到泥稿到翻石膏模到注浆到打磨,在工作室的师傅们的热心帮助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去完成着我们的最初设想,不管窗外是否有正在过境的17级“尼伯特”台风。
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到后期的凌晨12点,最后一个关灯的师傅都惊讶了,你们还不休息?
工作中的人最美
上天不会亏待勤劳的人哦
支队成果
尹航《鸟人》
邹英博
这次支队实践令我受益匪浅。在德化的这十几天里,我们进入工厂,考察并亲自实践到了当地陶瓷生产的各个步骤,这加深了我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另外,我们还有机会在工作室中创作自己的作品,在体会陶瓷生产的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动手制作能力和设计创作思维。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高岑
这里人人都会做佛像,但其实是个世界工厂。我做的东西似乎还算顺利,但是因为是第一次翻模,紧张得不行,比如做好的模型放在一边等着晾干的时候听说不能晾干,第一注的时候生怕出什么差错(其实熟练了以后开小差注浆法才最容易出错的啊)。开裂是个大问题,不过干修是没事的。但是粘接究竟如何提高成功率其实还不清楚,目前想的是直接挖洞把零件戳进去应该就不会掉了。除此之外诸如拉花搓手(指),海绵搓澡,丝网挤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我,都没试。
丘广宁
这次德华之行收获满满,这里精细的手工艺尤其令人感到震撼。师傅们手搓泥条编织的杯碗,用竹片碾出的薄如纸的花瓣的工艺,如果不是亲眼见,很难想到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实地走访了很多大师的工作室,参观了龙窑——月记窑。参观结束之后,我们集体在林大师的工作室进行这次的创作。最开始的两天连续被否了两个方案仿佛整个世界都灰暗了,但后来还是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案,而且一旦开始就根本停不下来。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做原型时刮平的步骤。最绝望瞬间:一直刮、刮、刮,刮了一整天,晚上,大师来了,拿起我的东西,“你这个还是没做平啊”,说着拿起刮板的反面,刮了四下,平了。崩溃。
马瑜蔚
真正美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时间考验的东西。白如雪的德化陶瓷是美的。飘逸长裙的犀利刀工让人叹服,繁复的堆花技巧让我膝盖碎满地。从明代的何朝宗开始,德化的人物雕塑已经经受了几百年的洗礼,毫无疑问是美的,但仅仅几天的考察自己就产生了一种审美的疲倦感,或许是对于滋润德化陶瓷的佛教文化了解甚少,单从表现方式上开始思考,工艺与艺术并不是一回事,艺术与市场也不是一回事。德化的天很蓝,云很白,人很好,得到了大师们的友好帮助和悉心指导,又感受到了人间温情了呢(微笑),感谢大家,自己在德化做的小玩意也是经历了些磨难,就像宫老说的,我可以接受失败,但绝对不能接受未奋斗过的自己,即使做了一个星期的东西一晚上就裂到难以弥补只有重新开始,我也学会了欣然接受(但是为什么我没有翻模,摔) 一次非常充实的实践,无论是成果上还是心理上。
余梦彤
在德化的这些天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江南,一个锹甲都能撞进工作室的地方;江南的植物长得那么肆意。我开始熟悉这里,可爱的德化人,德化的泥,植物的姿态,昆虫,鸟的种类,以及它们的鸣叫----鹊鸲竟然如此尖厉。在这里我头一次试图把我想表达的若干东西逼成具体的模样,一丝一毫开始推敲,并迫切希望真正能有自己的作品诞生。特别谢谢尹老师对我小稿的耐心指教,德生老师对我作品关键的建议以及教我的若干非常腻害的方法,其他老师和师傅们的热心帮助,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以及,还要感谢陪伴我将近一个月但却被我丢在了建阳的斗笠。最后,,,我爱扁食粉!我爱扁食粉!我爱扁食粉!
吴燕妮
如果不是因由德化白瓷,我也会因为德化的其他而爱上这片土地。 纯且真。这是德化给我的感受。大山,净水,白云,纯真的人们将ta们明晰的肖像凝聚在白瓷上,龙窑烈火烧炙后更加纯净,纯得没有杂质,真得让人安心深深呼吸。 那么白,但又那么暖的白瓷,除了德化还能从哪里寻得。
吴静怡
在德化学习的十八天,见识了很多极其精妙的作品,也自己尝试了许多。才知晓陶瓷竟可以细腻到如此地步,每每看前辈们搓手捻花于我都是极大的享受。自己动手屡遭挫败,想想作品诞生时的满足便又能接着做下去。一步步步骤,错了很多地方又在老师的纠正下一点点弥补,最后的成品还没有出窑,我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去做了每一步,在心里默默祝它们平安。作为一个陶瓷产地,德化是个极好的去处,这里的生活节奏不快,师傅们却都工作勤恳,在这里传统的审美随处可见,然而又不乏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新的艺术的活力,在一些外人口中我听到一些言论说这里唯利是图、粗制滥造甚至胡乱侵权生产别人设计的作品,然而我看到的德化,充满了生机和令人惊喜的东西。如若有缘还想再回德化,听他们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热情地邀请:来,喝茶,喝茶。
顾媛
我们的这次赴德化实践,一改我对往日暑期实践的印象。在德化,我们夜以继日,非常投入地做着创作。利用着德化得天独厚的条件,洁白如雪的瓷泥,各具特色的大师工作室,还有技术精湛的陶瓷工人们的帮助。这些都助力着我们作品的完成。第一次尝试注浆成型,学习了这种方法以后,我们不必像之前一样受到各种复杂造型的约束,可以更加自由的表达陶瓷这种独特的材质。一次集中的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可以充分利用暑期的时间,更加安心地进行创作,深入产区增长见识,学习经典的创作方法。最后完成的作品对我来说也是突破,相信多次历经实践之后,我们可以很快成长。
胡慧玲
初到德化,我们便在各个工艺大师的工作室,展厅,博物馆间参观,参观。小伙伴们都忙着惊叹瓷的白,雕像的精致,雕花技术的精湛。晚上躺在床上一回顾,满眼都是佛像。这里的艺术家,大师,匠人们对做工的要求是苛刻的,由内到外。所以后面创作作品时,听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行啊,不够平。于是,到了后期收尾阶段, 我的生活里除了吃饭睡觉就只剩下刮平与抛光,停不下来。这是一个早餐店门口贴的小广告都是陶瓷工厂招工信息的城市,这个城市,人们祭拜时不用三牲而用最好的白瓷。在这里的生活安静纯粹,创作之余,听听虫鸣鸟叫,看看青山翠竹,这里的瓷,这里的人,都让我不舍离去。
这是一次让人成长的实践
美四三期待下次与你的相遇
上一篇:陈明良:为艺术品增值保值护航
下一篇:德化当代白瓷艺术展在泉开展